当前位置:

专题

>

感冒

>

伤风的确诊依据与方式

伤风的确诊依据与方式

  伤风之病, 本由外感, 但邪甚而深者, 遍传经络, 即为伤寒; 邪轻而浅者, 止犯皮毛, 即为伤风。伤风虽据其发病突然和临床以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鼻塞流涕以及咳嗽、头痛等症即可诊断。但有属寒、属热等的不同。《简明医彀。伤风》:“凡鼻寒身重,脑胀头痛,鼻流清涕,畏风,属寒;鼻中浊涕而热气进出,咽干咳嗽,痰唾稠粘,属热。”

  从症状上来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区别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季和春秋季,是发热轻、恶寒重。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

  伤风的中医诊断依据:

  1、伤风属寒:风挟寒邪侵袭人体,壅遏肺气,其症恶寒恶风,鼻塞流涕,无汗,脉浮紧。

  2、伤风属热:风热从口鼻而入,壅遏肺卫,热壅而生风,偶感风邪,风乘火势,火借风威,互相鼓动,其症形寒发热,瘈疭,神昏,甚则目窜昏迷,指纹紫暗。

  伤风的自我诊断方法:

  1、看舌苔:正常人舌头上是一层薄而白的舌苔,但得了"热伤风"的人舌苔却厚而发黏、发腻。

  2、体温:暑湿带来的感冒发烧通常在38℃左右,少有高烧,但这种发烧却不能随着发汗而退去。

  3、头痛:"热伤风"头痛的感觉就像有东西箍在头上,同时自觉头很沉重。

  4、感冒症状:咳嗽、流鼻涕、咽痛、浑身发懒、没有食欲,甚至会觉得恶心想吐;有时会有打嗝、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大便不是特别臭。

  伤风的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象“伤风”,所不同者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

感冒在线咨询

更多

哺乳期由于感冒引起乳腺炎怎么办

感冒的话是有可能会引起乳腺炎,乳腺炎一般是因为细菌感染,首先应该去医院做个彩超检查,乳腺炎也会出现流脓症状,需要切开引流,加上口服药物,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少吃油腻食物,治疗乳腺炎,合理使用抗生素,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感冒防止乳腺炎。

1个回答

刚出生的宝宝感冒鼻塞

刚出生的小宝宝感冒鼻塞,可以选择使用感冒颗粒进行治疗,感冒颗粒可以应用于治疗婴幼儿感冒,起到的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对于鼻塞的问题,也可以用棉签蘸上生理盐水来润滑鼻腔,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鼻塞的症状。小宝宝感冒也要注意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感冒往往伴有发烧的症状出现,如果体温超过38.5℃,需要使用布洛芬退烧。

1个回答

病毒感染感冒和细菌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病毒性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化验血常规可以出现白细胞偏低或者正常,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也可以出现发烧的情况,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抗生素类的药物是无效的。细菌性感冒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验血常规可以出现白细胞显著升高,并且发烧的症状比较重,可以出现高烧,咳嗽,咳痰,喉咙疼痛等症状,需要应用抗生素类的药物治疗。

1个回答

宝宝经常感冒的原因

小孩老是感冒,有可能是感染还没有治好,也有可能是护理的方法不当引起的,个别情况下,孩子在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常有感冒。孩子在感冒的时候,可能会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咽痛、发烧、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如果孩子免疫力低下,可能需要做相关检查,可能需要吃补锌、补铁的药物,此时的孩子需要避免接触感冒病人,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

1个回答

宝宝感冒眼睛红肿

婴儿感冒眼睛肿,可能是感冒比较严重,咳嗽,咳痰厉害,咳嗽引起呕吐时压力过大,造成眼睛肿胀。如伴有红血丝,可能为病毒性感冒合并结膜炎,应积极治疗感冒,并带宝宝到医院眼科进行检查。若为结膜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眼药水治疗,做好眼部护理,如有眼屎应及时清理。若眼睑肿胀,亦可用温毛巾热敷,以减轻症状。

1个回答

宝宝感冒可以喝绿豆粥吗

宝宝感冒可能会是受寒有关系,感冒一般是不能够喝绿豆粥,绿豆粥属于凉性的,最好等感冒转好可以喝绿豆粥,感冒也需要有给宝宝口服小儿感冒药实施救治,感冒期间需要有多喝温开水,留意宝宝身体不能够受寒,需要有留意防寒,不能够吃生冷食物,一般口服感冒药会慢慢转好的。需要声明注意时常运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同时还要注意增加饮水量。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