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尿路感染

>

尿道感染的食疗方法

尿道感染的食疗方法

  尿路感染是由于淋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尿道与生殖道粘膜炎症。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和肾盂炎,临床以发热、畏寒、腰部酸痛、尿频、尿急、尿道刺激痛、脓尿和菌尿为主要表现。治疗尿路感染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配合食疗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病情。

  尿路感染的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1、冬瓜汤(《名医类案》)

  功效:清热利尿。

  主治:尿路感染、热淋、血淋。

  制作:将冬瓜煮熟,连汤服食,1日3~5次。

  2、发灰藕汁(《本草纲目》)

  功效:止血清热。

  主治:尿路感染以血尿为主症者,血淋。

  配制:藕汁调发灰,每服发灰(头发烧成灰,或用血余炭)6克,连服3次。

  曾治一病人尿血,痛胀祈死,服上方3次即愈。

  3、芹菜汁(《中医效方精选》)

  功效:清热消炎。

  主治:尿路感染。

  制作:用鲜芹菜2500克,切碎捣烂,拧出汁,煮沸后,每次服60毫升,每日3次,忌辣物。

  4、葵根饮(《云南中医验方》)

  功效:清热通淋。

  主治:尿路感染。

  配制:取向日葵根30~60克,水煎当茶饮,或加甘草梢水煎服。

  对尿短赤、茎中作痛者,河北、东北等地均有治验病例。

  5、小米粥(《医通》)

  功效:清热通淋。

  主治:尿路感染。

  配制:用小米50克煮粥,当饭食之。

  据《医通》载:一人淋病,素不服药,令专啖粟米(小米)粥,绝去它味,旬月减,月余痊愈。

  6、千车蛇肉汤(经验方)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及慢性淋证急性发作。

  配方:千里光60克

  蛇倒退30克车前子15克

  猪肉100克

  制作:

  (1)先将千里光、车前子、蛇倒退煎水,去渣取汁。

  (2)以药汁炖肉,肉炖至烂熟,吃肉喝汤。

  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3~5天。不能吃肥肉者,可用瘦肉。

  尿路感染患者饮食宜忌

  1、忌发物。发物(如猪头肉、鸡肉、蘑菇、带鱼、螃蟹、竹笋、桃子等)对炎症发热有加重病情的作用,故而忌食。

  2、忌胀气之物。胀气之物包括牛奶、豆浆、蔗糖等,尿路感染常出现小腹胀痛之感,而腹部胀满往往使排尿更加困难。

  3、忌助长湿热之品。包括酒类、甜品和高脂肪食物,本病为湿热太盛之病,凡助长湿热之品都能加重病情。

  4、忌辛辣刺激之物。这些食物可使尿路刺激症状加重,排尿困难,有的甚至引起尿道口红肿,还可使炎症部位充血肿痛。

  5、忌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包括猪 肉、牛肉、鸡肉、鸭、蛋类、鲤鱼、牡蛎、虾,以及面粉、大米、花生、大麦、啤酒等。尿的酸碱度对细菌的生长、药物的抗菌活力都有密切关系,忌食酸性食物的目的,是使尿液呈碱性环境,增强抗生素的作用能力;因糖类在体内也可提高酸度,故含糖量高的食物也需限制。

  6、忌温补之品。主要针对急性期而言,因其由湿热之邪所引起的。

尿路感染在线咨询

更多

尿路感染又发作了

患者尿路感染的情况,有可能和患者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是性生活时候的卫生等原因有关系,所以建议患者平时要留意多喝水,清淡饮食,尤其上述两种方面必须留意。病发的时候可能会再次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表现出,多...

1个回答

尿路感染性交痛

尿路感染性生活会引起疼痛,女性尿路感染未治愈前是不能进行性生活的,尿路感染主要原因就与不洁性生活有关,未治愈前发生性生活会加重病情,而且阴道口和尿道口很近,容易引起阴道炎,建议口服左氧氟沙星,三金片治...

1个回答

尿路感染小便有血丝

尿路感染的患者是可以再次出现有尿中带血的现象再次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决定口服抗生素类药物来实施疾病的救治,如果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话可以决定实施输液救治,平时需要有留意多喝水,增进尿液的代谢,还要留...

1个回答

尿路感染几天能好

由于女性尿道短而宽,且和阴道,肛门位置比较近,如果不注意生殖卫生,很容易引起尿道感染。如果只是尿道炎或者膀胱炎,经过正规抗炎治疗3-5天就可以有明显改善,1周左右可以治愈。如果是肾盂肾炎就需要抗炎治疗...

1个回答

尿道感染治好

尿道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疾病,往往积极的治疗,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对尿道感染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来治疗的,如果是淋球菌感染,可以运用头孢曲松钠来治疗,如果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以应用左氧氟沙...

1个回答

尿道感染一定要挂水吗

尿道感染大部分是由于定植在泌尿生殖系统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导致的,少数可能是一些支原体,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如果没有发烧等全身症状的话,一般不需要输液。可以口服左氧氟沙星或者头孢克肟等...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