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缺血缺氧性脑病

>

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

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

  1.复苏步骤 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1)气道通畅(A):①安置体位:患儿仰卧,肩部垫高2~3cm,使颈部稍后伸至中

  枕位。②清除分泌物:立即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

  (2)建立呼吸(B):①触觉刺激:拍打或弹足底和摩擦患儿背部促使呼吸出现。②复

  苏器加压给氧:面罩应密闭口、鼻;通气频率为30~40次/分;压力大小应根据患儿体

  重而定,一般认为示指与拇指按压时压力为1.5~2.okPa,每增加一指,压力递增

  0.5kPa;氧气流量为 5升/分或以上。通气有效可见胸廓起伏。

  (3)恢复循环(C): 胸外按压心脏: 一般采用拇指法,操作者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

  患儿胸骨体下1/3处,其他手指围绕胸廓托在后背;按压频率为120次/分;按压深度为

  胸廓压下约1~Zcm。按压有效可摸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

  (4)药物治疗(D): 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保证药物应用:胸外按压心脏不能

  恢复正常循环时,可给予静脉、气管内注入1:1000肾上腺素;根据医嘱,及时正确输

  入纠酸、扩容剂等。

  (5)评价(E): 复苏步骤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价患儿情况,然后再决定

  下一步骤操作。

  2.保暖 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病情稳定后置

  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维持患儿肛温36.5~37t:。

  3.消毒隔离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勤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4.加强监护 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物品,遵医嘱应用止惊药物,避免外

  渗。监护的主要内容为神志、肌张力、体温、床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

  量和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注意喂养,合理给氧,避免感染,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填

  写护理记录。

  5.安慰家长耐心细致的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取得家长理解,减

  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最佳的配合。

缺血缺氧性脑病在线咨询

更多

大夫: 我儿子出生5天,作脑CT拿片子说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大夫让住院治疗5天,是高压氧和输

没有必要再做高压氧了,以后多给孩子做早期教育可能会拟补许多。不过太小的孩子还看不出如何一定有影响需要声明注意平患者主诉的情况,孩子要多补充维生素,多休息,多运动。

1个回答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恢复后会有后遗症吗

从所叙述的这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彻底恢复以后都绝不会有后遗症的再次发生,但是个别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或者是救治不及时不得当,有的也是会有后遗症再次发生的。所以新生儿一旦再次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就要及时到正规私立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复诊,由专科医生根据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药物,吸氧和对症等方法救治,增强护理和调理,以防止后遗症的再次发生。必须强调声明让孩子注意个人卫生,让孩子适当的运动,注意个人卫生,。

1个回答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轻度)

很高兴为您解惑根据您所叙述的情况如果是轻度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这倒不必忧心,绝大部分跟胎儿在宫腔内有呛水的情况,母亲在供应的过程中,时间太长所压制引来的。在新生儿重症室可以实施吸氧输液,实施救治的,一般绝不会遗留下什么后遗症。特别注意根据你的情况,避免孩子劳累过度,保持心情愉悦,应尽早的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1个回答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2度严重吗

孩子再次出现这种脑水肿呛水情况就已经比较严重了,因为有的时候他会影响到孩子以后正常的智力扩张,绝大部分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需要有给孩子先做个吸氧的,另外还需要有仔细观察几下孩子身体在其他方面可有什么问题,及早的给孩子实施仔细检查,可以防止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问题。特别注意让孩子少食多餐,让孩子有个正确的作息时间,不要剧烈运动。

1个回答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什么症状

经常出现意识状态的变动,如比较讨厌发火、然后过度的激动或冷漠、还容易打厌食和晕迷等。眼部症状有凝望、斜视、眼球向上快速转动困难、眼球震颤等。颅内压下降时,表现出为大脑惊叫、前卤素凸起、抽动等。呼吸系统可以看见,从子宫内到降生,呼息增强或减缓。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抱括母亲因素、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新生儿因素,有时还不清楚。特别声明让孩子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每天适量运动,多喝温开水。

1个回答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多见于

[title]降生时胎儿患呼吸困难的情况,还与呼吸困难的程度以及呛水时间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有不定期实施复检,及时改进相关检查明确有否脑部的危害,需不需要实施康复训练救治,平时需要有留意增强营养物质的摄取,营养均衡,防止再次发生营养不良,干扰生长发育。特别注意建议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家长不要过分的紧张。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