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崔杰尔:养胃固然重要,也不要忽略了重要一点
作者: 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5-04-02 17:20:10
胃病患者都知道,想要养好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养胃不难但在某些情况下,“通”甚至可能比“补”更为关键。更有助于帮助我们回复胃部健康。
中医辩证
中医将胃部不适归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常包括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停滞等。这些病因病机往往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畅,从而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呕吐等症状。
“通”的重要性
胃以通为用:中医认为,胃为腑,泻而不藏,主受纳、腐熟水谷。胃的功能在于保持通畅,以便接收和消化食物。若胃气不通,则食物无法顺利下行,导致胃脘胀满、疼痛等症状。
气血通畅是健康之本: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胃部气血不通,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可能导致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情志因素与胃气不通:情志不调,如焦虑、紧张、忧郁等,常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胃气不通。因此,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也是治疗胃部不适的重要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发展阶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在治疗胃部不适时,应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帮助,进行准确的辩证。合理的饮食是调理脾胃的基础。应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之物,以免损伤脾胃。同时,定时定量进食,细嚼慢咽,也是保护脾胃的重要措施。
中医在治疗胃部不适时,既注重“补”也注重“通”,但在某些情况下,“通”可能更为重要。通过辩证施治、饮食调养、情志调节和适当运动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胃部不适的症状,恢复脾胃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