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支气管炎

>

慢性支气管的中医治疗方案

慢性支气管的中医治疗方案

  雾霾天气是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后遗症之一,也是引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因素。随着污染的愈发严重,雾霾天气的已经变得习以为常,大家平时更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不仅要积极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袭击,而且要在确诊后的第一时间进行恰当的治疗。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1)燥热伤肺:

  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参、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2)外寒内饮: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白芍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3)痰湿内聚: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1)肺肾两虚:

  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芋肉、诃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茯苓、山芋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雾化吸入:用鱼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000ml,微摇匀,加入氯化钠8.5g,然后过滤、分装、封口。用雾化仪口腔雾化吸入治疗,10次为1疗程。每次用本品10ml。

  (2)脾肺两虚: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补肺;防风配黄芪,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陈皮、半夏、茯苓、苏子,化痰降气平喘。诸药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温馨提示:严重的雾霾天气,让整个城市都笼罩在“毒气”之中,给城市空气和环境带来了极大影响。早晨起来或者白天阳光比较好时较好通风半小时左右,避免因为室内空气污染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此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但锻炼时要注意不能大口呼吸建议是口鼻交替呼吸。

  【参考文献:《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独特疗法》《慢性支气管炎用药与调理》】

支气管炎在线咨询

更多

宝宝支气管炎症状

婴儿支气管炎一般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炎症反应。婴儿支气管炎的症状有:打喷嚏、咳嗽、呼吸急促、喘息、脸色苍白、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哮鸣音,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婴儿支气管炎可用阿...

1个回答

头孢治疗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头孢不一定能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者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如果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那么吃头孢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要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头孢是没有效果的,需...

1个回答

支气管炎反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具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对吸入的空气可发挥过滤、加温和湿化的作用;气道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等,借此可清除气道中的异物和病原微生物。下呼吸道还存在分泌型IgA,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个回答

治疗小儿支气管炎

孩子有支气管炎可以选择食疗,1、四仁鸡子粥。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共研末和匀,每甘取20克,**1只,煮l小碗服下,连服半年。2、生萝卜、鲜藕各。250克,梨2个,切碎绞汁,加蜂...

1个回答

支气管炎引起的喘气怎么办

支气管炎呼吸困难患者首先需要戒烟,及时到医院做检查和治疗,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

1个回答

支气管炎是支原体感染吗

支原体感染可以是支气管炎,也可以是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病原体,它通过吸入传染或者感染,支气管和肺组织都可以受累,可以只累积支气管,也可以向下蔓延引起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后主要表现就是咳嗽咳痰,个别病...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