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支气管炎

>

慢性支气管炎的运动保健高招

慢性支气管炎的运动保健高招

  在现代生活中,慢性支气管炎非常普遍,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常见病之一。面对慢性支气管炎所可能带来的危害,除了要注重专业的治疗之外,日常的护理工作同样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运动锻炼对康复的帮助很大。那么,慢性支气管炎的运动保健高招都有哪些呢?

  慢性支气管炎的运动保健高招

  1、登楼梯:登楼梯运动配合呼吸训练也是一种运动锻炼方式,先用鼻吸气,然后缩小口唇呼气,每登2级阶梯呼吸一次。

  2、骑三轮车:骑轻便三轮车,并携带氧气瓶吸氧;可保持舒适的胸部前倾体位,有利于呼吸及锻炼肌力。

  3、游泳锻炼:对病情轻、体质好的病人,提倡进行游泳锻炼,既可增加耐寒能力,又可增进全身体力,改善呼吸功能。

  4、步行锻炼:方法简便,可以选用。步行的速度可根据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心功能情况而定,慢速每分钟60~80步,中速每分钟80~100步,快速每分钟 100~120步。步行中可结合上肢扩胸式辅助动作,以增加效果。目前多采用12分钟行走试验,即受试者在12分钟内做最大努力,平地行走的最长距离。随着全身活动量的增加,12分钟平地行走距离增加。试验时根据病人主观感觉呼吸困难与心悸的程度,结合呼吸频率、心率、肺通气量(肺通气量【译】:单位时间内出入肺的气体量。一般指肺的动态气量,它反映肺的通气功能。)等客观指标确定锻炼强度。疗效的评定主要根据12分钟行走距离以及锻炼前后呼吸、心率的变化。

  5、腹式呼吸:又称膈式呼吸锻炼,能增加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收缩效率,增加潮气量,缓解呼吸困难。与缩唇呼气、前倾体位等合用,能使呼吸困难得到最大改善。开始此项锻炼时应由医护人员示范并指导,每日训练2次,每次10~15分钟,掌握方法后增加锻炼次数和时间,力求成为患者不自觉的习惯性呼吸形式。

  6、缩唇呼气:其方法是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吹口哨样口形)缓慢呼气4~6秒钟,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不要过大或过小,以呼出气流能使距口唇15厘米~20厘米处的蜡烛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适度。呼气时可伴有或不伴有腹肌收缩。因活动导致的呼吸因难时采用缩唇呼气可很快缓解呼吸困难并解除其紧张、惊恐的情绪。

  7、头低位或前倾位呼吸:临床上很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不自觉采用头低位或前倾位来缓解呼吸困难。与缩唇呼气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头低位时让患者仰卧于斜床或平板床上垫高床脚。前倾位是患者坐位时保持躯于往前倾斜20°~45°,为保持平衡患者可用手或肘支撑于自己的膝关节或桌上。立位或散步时也可采用前倾位锻炼。

  温馨提示:优质蛋白可补充慢支气管炎给机体组织蛋白造成损耗,所以可以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的黄豆及其制品,热能以米、面、杂粮为主按平时进食量充足供给。有刺激食物对呼吸道有不良刺激作用,慢支气管炎患者应避开不用调味,也不宜过咸、过甜、冷热。

  【参考文献:《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与康复》《慢性支气管炎良方妙法》】

支气管炎在线咨询

更多

头孢治疗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头孢不一定能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者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如果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那么吃头孢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要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头孢是没有效果的,需...

1个回答

支气管炎反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具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对吸入的空气可发挥过滤、加温和湿化的作用;气道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等,借此可清除气道中的异物和病原微生物。下呼吸道还存在分泌型IgA,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个回答

治疗小儿支气管炎

孩子有支气管炎可以选择食疗,1、四仁鸡子粥。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共研末和匀,每甘取20克,**1只,煮l小碗服下,连服半年。2、生萝卜、鲜藕各。250克,梨2个,切碎绞汁,加蜂...

1个回答

支气管炎是支原体感染吗

支原体感染可以是支气管炎,也可以是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病原体,它通过吸入传染或者感染,支气管和肺组织都可以受累,可以只累积支气管,也可以向下蔓延引起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后主要表现就是咳嗽咳痰,个别病...

1个回答

老人患了支气管炎怎么办

老年人支气管炎在急性发作期间,首先应该给老年患者进行吸氧,缓解呼吸困难,缺氧的症状,同时可以静脉使用一类的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如果痰液较多的患者可以进行吸痰治疗,也可以选择服用稀释痰液,有助于痰液排出...

1个回答

孩子支气管炎老是清嗓子怎么办

小孩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首先要保持宝宝的休息,保持卧室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多饮白开水,供给富含维生素和维生素C,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而且在宝宝支气管炎的时...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