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老中医
作者: 北京刘家窑中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5-10-23 19:00:54
老中医,白大褂领口那儿总别着支钢笔,墨水早就干了。他坐在诊室角落的小木凳上,不说话,眼睛盯着你舌头看半天。你说胸口闷,像压了块湿棉被。他说,嗯,心脉不通......然后开几味药,丹参 川芎、桂枝,写在泛黄的纸上,字歪得像蚯蚓爬。
冠心病这词儿,西医讲得清楚:血管堵了,血过不去,心肌缺氧。可老中医不说堵,说“瘀”。瘀是什么?是气走不动了,血也懒了,慢慢堆在那儿,成了死疙瘩.他不管你CT结果多少,只问你晚上睡得好不好,手心烫不烫,大便干不干。
有个人,六十出头,退休教师,天天绕着小区快走五圈。血压不高,血脂查着也还行.突然有一天,爬二楼喘得像破风箱,胸口撕着疼。送医院,放了支架。回来后还是怕,总觉得里面有个定时炸弹。找到那老中医,把脉三分钟,抬头说:“你这是累出来的......表面看着壮,实则里头空了。”
开了个方子,黄芪用到三十克。学生问他,这么大剂量不怕上火?老头哼一声:“他不是火旺,是气虚。气推不动血,光化瘀没用。”又加了点当归 茯苓,说补而不腻,调和脾胃。
药煎好,黑乎乎一碗,喝下去第2天,那人说梦少了,脚底板发热!连着吃一个月,能一口气上四楼,没喘。复查时医生说情况稳定,但他自己觉得,舒服多了。
但这法子灵不灵?不好说。隔壁王姨照着抄了方子,自己去抓药,吃了半个月,胃不舒服,拉肚子。老中医知道后摇头:“她脾虚多年,黄芪压住了,得先调中焦。”你看,一人一方,不能照搬.
还有些人迷信偏方.什么三七粉天天冲,山楂片当零食嚼。三七确实活血,山楂也能降脂,可你要是脾胃寒的人,天天吃,肚子先受不了。有个老太太,听说三七好,买来打粉,早晚两勺。结果胃痛,嗳气,饭都吃不下。老中医让她停了,改用温中汤调理半个多月才缓过来。
中药讲究配伍。不是单枪匹马杀敌,是一队人协同作战.丹参配檀香,理气又通络;桂枝配甘草,温阳化气。药量也有讲究,川芎用多了头疼,用量轻了又不起效。全凭经验,靠的是几十年摸脉的手感。
饮食也得跟上。老中医常说:“药再好,天天吃肥肉炸鸡,等于往火堆里浇水。”建议多吃小米粥 山药、木耳。少吃咸,少喝酒。有人不服:“我吃得清淡啊,清蒸鱼天天吃。”老头笑:“你那鱼蒸完还要泼一勺热油,算哪门子清淡?”
情绪更关键.生气 焦虑 长期失眠,都会伤心血。一个程序员,三十多岁就查出心绞痛,奇怪吧?年纪轻轻怎么就得这病?老中医把脉说:“你肝火太旺,气往上冲,心供血就跟不上。”问他最近是不是常熬夜改代码?是不是总担心上线出问题?他愣住,点头。
治了几个月,除了吃药,还让他每天晚饭后散步四十分钟,不准看手机。开始难熬,后来慢慢睡得香了,胸闷次数也少了。复查时指标改善,他自己都说,像是换了颗心。
但也不是人人都见效。有些人病情太重,血管狭窄百分之九十上面,中药只能辅助,该手术还得上台。老中医从不拦着:“刀该动就动,命要紧。”但他坚持,术后调理,中药有用武之地。扶正气,稳心跳,减少复发。
有人问,这些药有没有副作用?说实话,中药也有毒性。关木通伤肾,朱砂含汞,用不好反伤身。不能自己乱配。面诊,看体质,随时调整。吃两周就得复查看反应.
还有一个误区:以为中药慢,西药快.其实对慢性病来说,西药控制症状快,但调理整体功能,中药有时更稳。比如心律不齐,西药能立刻压制,但人容易乏力头晕。换成养心阴的方子,慢慢调,反而精神好了,心跳也规律了。
关键是信任和耐心。现在人急,吃三天药不见效就换大夫。老中医常说:“病是日积月累来的,哪能三副药就给你掀翻?”他见过太多人中途放弃,又跑回医院打点滴。
最后一点——季节变化特别重要......冬天冷,血管收缩,最容易发病。他总提醒病人入冬前调理,加点温阳药。夏天出汗多,耗气,就得益气养阴。跟着节气走,比啥都强。
话说回来,医学本就没有万全之策。西医精准,中医整体。两者并非对立。能把人治好,就是好办法.那个退休教师,如今每周来抓一次药,顺便聊两句家常。他说:“我不懂什么动脉硬化,我就知道,现在爬楼不喘了,夜里不做噩梦了。”
老中医点点头,继续低头写他的处方。窗外阳光斜进来,照在那一排排中药柜上,抽屉拉开时吱呀响.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混着陈年木头的味道。
有时候,治好不只是指标正常。而是你能安心地,走上五楼,开门,回家。
生活嘛,开心最重要。 别太较真,看开一点。 多学点“冠心病 老中医”健康知识,防病更安心。 常和家人聊聊天,心里暖暖的。 心情好了,身体才轻松。 日子过得踏实,身体自然棒。 愿你天天好心情,健健康康过每一天......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站对本文的原创性、内容的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