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贫血

>

女性贫血的食疗方法

女性贫血的食疗方法

  女人特殊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人各个阶段都极易贫血,但很多女人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贫血,或者知道了却不补血,认为那是一件小事,又或者补血过程了不注意一些细节,越补越贫血。所以,下面天香女人坊告诉你贫血的一些症状,及贫血补铁的注意事项,让你学会改善贫血。

  1、杞果牛骨汤

  材料:生牛骨250克,枸杞15克,黑豆30克,大枣10枚。

  制作方法:以上材料加水适量,共煮熟烂,调味后服食。每日1次,空腹食用,连服30天。

  功效:补气血,益肝肾。主治属气血亏虚型贫血,产后失血过多,面白唇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午后发热者。

  2、红枣羊骨糯米粥

  材料:羊胫骨1~2根(猪骨也可)、红枣30枚、糯米一杯

  制作方法:1.将羊胫骨(或猪骨)敲碎。2.红枣去核。3.将以上材料加入适量的水於锅中熬煮。

  功效:补脾益血、滋肾健骨。

  3、山药紫荆皮汤

  材料:山药30克,紫荆皮9克,红枣20克。

  制作方法:先将山药、紫荆皮、红枣洗净,加水适量,一同煎汤。日服1剂,分3次服用。

  功效:具有健脾益血、补肾养阴的功效,适用于低热的贫血患者。

  4、制首乌粳米粥

  材料:制首乌60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1、首先用制首乌煮汁去渣,随即加入红枣和糯米一同煮成粥。2、准备滚熟的时候就加入红糖,搅拌均匀,再煮20分钟即可。

  功效:首乌可以养肝补肾、补血理虚,适合气虚力弱,贫血的女性食用。

  求医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女性贫血的食疗方法,希望对您和您的家人都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贫血合理用药456问》《贫血居家疗法一本通》】

贫血在线咨询

更多

5岁宝宝贫血

含铁丰富的食物 含铁丰富的食物:母乳、蛋黄、桔子汁、菜汁、菜泥、肝泥、肉泥及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的奶粉、米粉、面粉)和铁强化配方奶。肉末、鱼、豆腐、肝、瘦肉、豆制品、动物血、小米、高梁、玉米、绿叶蔬菜、黄红色蔬菜、黑木耳、海带、紫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吃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提高血色素。这些食物主要有瘦肉、猪肝、蛋黄、海带、鸡肝、紫菜、香菇和豆制品等。 宝宝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及时的给孩子添加辅助的食物。

1个回答

10个月宝宝有点贫血

10个月的宝宝贫血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如果是母乳喂养期间,在妈妈的饮食和宝宝的辅食中,可以适当的多添加一些具有补铁补血作用的食物。比如动物的肝脏,血制品,肉类,红枣,菠菜等食物。对于轻度贫血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果属于中度或重度贫血,需要查明引起贫血的病因后进行对因治疗,同时使用补铁剂和补血剂一起治疗。

1个回答

宝宝6个月贫血吃什么

由于6个月的宝宝刚刚萌牙,还不能进食过多的食物,因此,可以在其日常食用的稀粥、面条中,添加动物肝脏、木耳、菠菜、蛋黄、瘦肉等含铁量丰富的蔬菜与肉类,通过补充身体当中的的铁元素,从而促进身体的造血功能,缓解贫血症状。但需要注意要把所有食材打成泥糊状,并尽量避免添加食盐、味精等调味品,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且所有食材以由少至多的方式逐量添加,以免造成消化不良的情况。除上述食物外,家长还可以将适量的红枣打成糊,添加在宝宝的主食当中,或以少量的红糖、红枣炖煮鸡蛋羹食用,也能够较好地补充铁质。

1个回答

宝宝贫血吃什么辅食

贫血添加辅食是至关重要的,缺铁性贫血需要减少补铁和改善饮食结构 。动物肝脏和血液铁含量最高,另外鸡蛋黄含铁也较高。像动物肝脏、血液、畜禽肉、鱼肉和蛋黄中的铁是血红素铁,宝贝吃了很容易吸收,补铁效果很好。如果蔬菜里面的铁不容易吸收和利用 。8个月开始加瘦肉末、肝泥、鱼肉茸、动物血都可以添加,同时服用维生素C 促进铁吸收 。

1个回答

吃母乳的宝宝贫血怎么办

母乳喂养,导致婴儿出现贫血的话,主要考虑是缺铁性贫血的问题,所以可以让宝妈多吃一些含铁痣比较多的食物,比如猪肝,猪血,或者是动物内脏或者黑木耳,这样,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能够通过乳汁喂给孩子。为了小孩的健康生长发育,宝妈要多注意自己的饮食作息,多注意休息,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爸妈有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如果必须用药做治疗的话,就要停止母乳喂养。

1个回答

怎么治疗小儿贫血

小儿贫血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饮食搭配。对于小儿贫血,在治疗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导致小儿贫血的原因,一般来说,可能是因为缺乏一些造血原料而出现的贫血,那么这种贫血,在治疗的时候,比如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具有细胞性贫血,或者叶酸缺乏导致的具有细胞性贫血,要从这两方面来补充。建议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含铁的食物,比如猪肝,菠菜,红枣等,而且也可以用一些补气养血的中药进行调理,另外要多晒太阳,饮食要多样化。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