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心肌病

>

围生期心肌病的保健护理方法

围生期心肌病的保健护理方法

  围生期心肌病于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首次发生的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多发生在30岁左右的经产妇。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安静的休息,给身体合理增加营养,同时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对围生期心肌病的保健十分重要。

  一、围生期心肌病的保健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3)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4)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其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

  二、围生期心肌病妊娠的保健:

  及时控制心衰后立即终止妊娠。

  (1)妊娠晚期,凡有产科剖宫产指征或心功能Ⅲ级以上或估计不能胜任产程中体力消耗者均应行剖宫产。

  (2)麻醉取硬膜外麻醉方式,宁浅勿深。

  (3)术时应由心内科医师进行心电监护。

  (4)手术应轻巧、熟练,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用沙袋压宫底4h。

  (5)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补液量及速度。

  (6)预防感染应用较广谱抗生素。

  (7)产后不能哺乳,应予回奶。

  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如营养缺乏应予纠正,因为本病再次妊娠时有复发倾向,所以应防止再次妊娠,特别是在产后仍留有心脏扩大者,应劝其避孕或绝育,因口服避孕药有增加血栓栓塞危险,故应禁用,避孕失败时宜在妊娠早期作人工流产,对已进行食盐控制后仍有心力衰竭的孕妇,利尿药间断应用可较少发生电解质紊乱。

  温馨提示: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宜吃低盐饮食,对富含盐份的食品,包括各种饮料、味精等应严格控制。进食易消化的高营养素饮食,补充足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低蛋白血症的纠正。对大量利尿,长期饮食欠佳甚至呕吐者,应多进食富含钾的食物,如鲜果汁、蔬菜等,必要时口服钾盐。

小儿心肌病在线咨询

更多

心肌病和冠心病的区别是什么?

心肌病和冠心病都是心脏病。主要区别是冠心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劳累,情绪化,体力旺盛,感冒等因素,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pal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心肌病主要由心腔扩大,心脏功能障碍引起,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齐,影响心血管系统并引起呼吸困难症状。

1个回答

心机病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收缩性心肌病的超声表现为心包增厚,回声增强;心脏的形状改变,例如心脏的收缩位于房室环处,心脏的形状会像葫芦一样出现;房室大小的改变,主要是双倍的。在放松的中后期,壁活动受限,左心室壁受限。此外,舒张期室间隔出现异常向后运动。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扩张表明肝脏充血的改变;脉冲多普勒表现出二尖瓣舒张期血流呼气的增加,减速时间的缩短等。

1个回答

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如下: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这与劳累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其次,它可能导致心绞痛,心前区疼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第三,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疲劳和头晕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晕厥或休克。第四种类型可以引起心力衰竭,并引起心pit和心律不齐的症状。

1个回答

右室心肌病早搏怎么治疗?

这取决于关联的过早搏动类型。如果是早期,则建议选择β受体阻滞剂,但如果患者伴有频繁的室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则建议应用胺碘酮。索他洛尔还可以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但应注意监测qt间隔。一些专家认为,它的作用可能比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更好。

1个回答

梗阻性心肌病治疗方法有哪些?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分为三种类型,药物治疗,化学消融和外科手术切除,药物治疗,通常采用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片口服,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口服钙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口服降低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顺应性。化学消融是利用无水乙醇,人为破坏相应的间隔分支,以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当然,手术切除肥大的心肌是最彻底的方法。

1个回答

应激性心肌病危害是什么?

该病的危害一般不大,很少会危及生命,最常见的主诉:急性的胸骨后的疼痛感。但有些患者表现出是呼吸困难或者晕厥,一些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快速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或者显著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有10%的患者,会出现心源休克症状和体征,比如低血压,精神状态异常,肢体发冷,少尿和呼吸窘迫。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