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
作者: 北京刘家窑中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5-10-23 18:18:53
冠心病,西医的说法是心脏供血出问题。中医不这么讲!中医说,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胸口就闷,疼起来像压了块石头。有时候半夜突然坐起来喘,手心冒冷汗,脸色发青——这可不是小事.老辈人叫“胸痹”,早就有记载,《金匮要略》里头提过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的就是这种闷痛。
可别以为中药就是慢功夫。有些人一听说吃中药,就觉得得熬几个月。其实不对.症状急的时候,药也能快。比如丹参 川芎、红花,这些活血的药,配得对,几天就能感觉胸口松快些!但前提是辨证准......有人是气滞,有人是痰阻,有人是阳虚.拿错方子,喝再多也没用。
我见过一个病人,六十出头,退休教师。总说累,走路快一点就喘,舌下静脉发紫,脉沉细。医生说是冠心病,建议放支架。他犹豫,先来找中医试试。把脉时发现两寸弱,关部弦紧,明显心阳不振,兼有痰湿。开了温通心阳的方子:桂枝、附子、茯苓、薤白,加点化痰的陈皮 半夏。半个月后复诊,说晚上能平躺了,梦也少了。
但这不是说中药能替代手术。有些血管堵得太狠,非介入不可。中医的作用,更多在调状态,减负担。比如术后的人,常觉得乏力、怕冷、食欲差.这时候补气温阳,养心安神,比单纯吃西药舒服些。黄芪、党参、酸枣仁、远志,这些药看着普通,长期用,体力慢慢回来。
还有情绪的问题.很多人忽视这点。生气、焦虑、长期压抑,都会伤肝,肝气郁结,反过来影响心。所谓“肝为心之母”,母病及子。这类人往往胸闷不一定是疼,而是“堵得慌”,叹口气才舒服。这时候疏肝理气更重要。柴胡 香附、郁金,配上点丹参,效果比一味活血强得多。
饮食也得配合。油腻、咸、辣,吃多了加重痰湿。特别是北方冬天,火锅不断,血脂本来就高,再一吃重口味,血管更易堵。清淡些,多吃点山楂 木耳、燕麦,不是治病,是帮身体减负.山楂消食化瘀,煮水喝,饭后一杯,胃舒服,血也活。
运动呢?不能不动,也不能猛动!早上快走半小时,微微出汗就行!剧烈运动反而耗气,诱发心绞痛.八段锦、太极拳,节奏慢,调呼吸,更适合。关键是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用。
睡眠特别重要。熬夜等于耗心阴。阴不足,阳亢,心跳就乱。有些人凌晨两三点醒,心悸,正是心肾不交的表现.这时候光活血不行,得滋阴安神。柏子仁 麦冬 五味子,小方子,睡前泡杯茶,比安眠药温和.
但中医也不是全能。有些人口服中药,总觉得“没感觉”。可能是药不对路,也可能期望太高。中药调理是渐进过程,不像止痛片,半小时见效。得给身体时间。一个月没变化,不代表没用。三个月回头看,可能气色 精神 耐力都不同了。
也有例外。比如急性心梗,送医院。中医救不了急。急救阶段过后,恢复期再介入,才有意义。顺序不能乱。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季节变化。冬天发作多,阳气内收,外寒逼迫,血管收缩。这时候尤其要注意保暖。夏天看似好过,其实伏天湿热重,人容易倦怠,气血运行也不畅。各有各的难处.
最后说一句,别迷信偏方。什么三七粉天天吃,丹参泡酒当茶喝.过量反而伤胃,甚至引起出血.用药得看体质。三七适合瘀血重的,脾胃虚寒的人吃了,肚子疼拉肚子。
冠心病在中医眼里,是整体失衡的结果.不是单治心,而是调全身......气、血、阴、阳,哪个环节断了,都得接上.方法多,路径长,但只要方向对,慢慢来,也能走出一条路。
这就是关于“冠心病的中医”这篇文章的解答。希望你能每天都有好心情,不被小事打扰。心情好了,身体也会轻松不少。健康小贴士:生活有规律,身体更稳定。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站对本文的原创性、内容的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