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怎样治?
作者: 北京肾病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1-01-13 10:06:38
慢性肾脏病多与水、气、瘀密切相关,主要责之于水液代谢失常,而肝总领水液代谢,并能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参与血液的运行,故治疗上强调从肝着手缓缓和之,调理气血阴阳,秉承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每获良效。
肝主疏泄,调控其他脏器功能,促进水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肝居下焦,主升发;肺居上焦,主肃降,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若肝失疏泄,升发不达,打破气机升降平衡,肺主肃降随之逆乱,肺行水不利,水液不能下输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膀胱,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泛滥之症。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若肝失疏泄,出现肝木乘土,脾土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化,津液输布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形成皮水、风水、正水等。
肾为水之下源,饮食水入于胃,最终在肝的调节下经过肾脏排出。
若肝失疏泄,三焦壅塞不通,从而导致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小便不利、尿浊,甚则癃闭、肿满。《灵枢经·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此外,肝主疏泄,肾主藏精。若肝气亢逆、疏泄太过导致肾不藏精而见尿浊、遗精、滑泄甚则尿血等。
慢性肾脏病早中晚期表现虽不同,但都应以治肝为先,慢性肾脏病早中期,表现为水肿、尿浊,舌红苔黄腻等实证者,常以疏肝活血、清肝利水为主,中后期往往表现为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白腻等虚证,可以滋补肝肾、暖肝温阳等为主。
- 上一篇: 肌酐降到多少才不会肾衰竭?
- 下一篇: 慢性肾脏病顽固性高血压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