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周围神经损伤

>

慢性复发性周围神经受损治疗案例

慢性复发性周围神经受损治疗案例

  患者信息:男,9岁。因感冒后出现肢体无力并逐渐加重,5个月前在当地诊断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治疗方法:

  给予激素治疗1个月,出院停药。4天后症状加重,发展为不能行走、握物。加用激素后好转,数天后又自动停药,造成再次复发,住院治疗。

  查体示多汗面红,五官端正,肌张力低下,肌力Ⅳ,肢体有感觉障碍,无病理征。脑脊液蛋白1.01g/L,细胞数0,寡克隆阴性,IgG0.07g/L,脊髓灰质炎抗体阴性。

  肌电图示周围神经受损,同轴单心针电极,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腓肠肌活检的病理为HE切片可见束间小血管稍多,未见细胞侵润,束内和内膜间毛细血管增多,少数血管周围可见1~2个单核细胞。

  FL切片示有髓纤维轻—中度减少,可见薄髓纤维脱髓鞘性改变,也可见轴索变性和再生丛。

  三包切片示神经内膜胶元纤维稍多,血管改变同HE切片。

  用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好转,改服强地松出院。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去除引起神经受压致压物,调正肢体位置,去除夹板、石膏、支具等外固定及牵引;如术中已发现神经牵拉,则应马上停止牵拉。甲钴铵针肌肉注射,每天1支;伤后地塞米松10mg肌注或静脉滴注,连用3~5天。

  中药治疗

  以补阳还五汤为主(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各15 g、红花、桃仁、地龙10 g) ,分期随证加减(早期瘀阻明显者,加地鳖虫、蜈蚣、穿山甲;中期气血不足者,加鸡血藤、白芍、太子参,明天麻;后期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者,加龟板、地黄、构杞子、何首乌、淫羊藿);复方丹参针30ml 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7~14 天,每日1次。

  针灸治疗

  以电针、穴位注射为方式。针灸分经选穴处方(正中神经,选曲泽、内关、手三里、劳宫;尺神经,选少海、中渚、后溪等;桡神经,选肩髃、曲池、列缺、合谷;坐骨神经,选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足三里、解溪、绝骨;腓总神经,选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绝骨),有外固定者,选穴应避开,取外固定最远、近穴位。电针采用断续波,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采用维生素 B12 100ug 注射于上穴位(每次选2~3个穴位),每周1次,3次后隔1周继续下一疗程。

  物理疗法

  在受伤神经局部治疗,采用TDP神灯照射,每次20~40分钟,每日一次,可在针灸治疗前或同时进行;尚需康复锻炼,进行姿势训练,主动、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

  >>>>相关阅读:周围神经损伤的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手术修复

  经过上述治疗三月效果不明显或术中切伤神经者采用手术治疗。尺神经、坐骨神经手术探查松解各1例,其中尺神经另行神经前置术;正中神经戳伤1例术中即刻行神经外膜缝合术,尺神经切断1例由于各种原因至伤后3月行神经断端吻合前置术。术后仍采用上述综合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在线咨询

更多

周围神经损伤怎么治?

如果是周围性的神经损伤,这种情况一般是需要有用药物实施营养神经救治的,如果是外伤引来的这种神经损伤,可以考量通过手术实施救治,应当能增进彻底恢复的,平时要针对这种神经损伤的疾病原因,进一步的实施病因救...

1个回答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应根据肌电图等仔细检查方法确认,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再次发生周围神经拉伤,可以保守救治,神经截断需要有手术查探和修补,神经瘢痕需要有嫁接。适当的康复救治可以增进神经肌肉功能的彻底恢复...

1个回答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有几种?

患者目前如果感觉任何外部刺激都没感觉这种情况再次出现,主要有考量是周围神经损害,一般拥有周围神经损害主要分成急性和亚急性,除了慢性周围神经损害的,不剔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建议还是...

1个回答

孩子摔伤后走路有点不对怎么办

由于病毒感染累累及了脊髓的前角细胞,导致患者出现下肢的下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下肢的无力,肌张力减低。一般在儿童发病前,可以应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小儿麻痹发病以后,无**的治疗方...

1个回答

如何治疗神经损伤?

鉴于神经损伤是不可逆转的,您一定要根据自身神经的损伤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您的描述,您可以选择去正规医院检查肌电图来了解您的神经损伤情况。如果是神经彻底断开了,那么只能通过手术这一种方法进行治...

1个回答

神经损伤我该怎么较好处理

神经损伤包括很多种不知道是那个部位的病损常见的周围神经病损有: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肋...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