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染色体异常

>

妈妈警惕 胎儿染色体异常可引发三大疾病

妈妈警惕 胎儿染色体异常可引发三大疾病

  胎儿染色体异常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高发的疾病,该疾病一般分为常染色体异常、性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易位畸形以及其他的少见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严重侵害着胎儿的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危及到胎儿的生命。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还需对该疾病引起重视,多加了解,积极预防。胎儿染色体异常可引发三大疾病,以下是相关内容介绍。

  1、13三体综合征:又称Patau综合征。新生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发病率为1∶25000。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障碍、小头、眼球小、前脑发育缺陷,常伴有腭裂。细胞遗传学检查80%的病例为游离型13三体,核型为47,XX(或XY),+13。其余的为嵌合型或易位型。易位型通常以13号和14号染色体罗泊逊易位居多。

  2、18三体综合征:又称为Edward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畸形,出生后不久死亡。染色体异常患儿临床表现为头面、手足有严重畸形,头长而枕部凸出,犹如冬瓜样,称冬瓜头。眼距宽,眼球小,手紧握拳,足突出,向背部翘起,呈帆船状脚,95%的病例有先天性心脏病。细胞遗体学检查80%患者核型为47,XY(或XX),+18;另外10%患者为嵌合体,即46,XY(或XX)/47,XY(或XX),+18;其余为各种易位,主要是18号与D组染色体的易位。

  3、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是胎儿和新生儿中较常见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600,在受精卵中为1/150。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特殊面容,眼裂上斜,鼻梁扁平,舌大、外伸和流涎。约40%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核型绝大多数(92.5%)为单纯型21三体,即47,XX,(xy),+21;4.8%为易位型(如14/21、21/22易位);少数为嵌合型。

  以上就是关于“妈妈警惕胎儿染色体异常可引发三大疾病”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的了解有帮助。胎儿染色体异常给宝宝造成的伤害是比较大的,家长在日常如果发现宝宝出现该疾病的症状时,还需尽早就医诊治,以免病情加重。

染色体异常在线咨询

更多

引起染色体异常的原因

染色体异常表明胎儿可能存在畸形,造成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气污染,电离辐射或化学因素。第二,特发性染色体异常所致,无明确病因,是由父代染色体发生特异变异而遗传给子代。在孕期若发现染色体异常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终止妊娠,以免发生流产。与此同时,要及时检查父母的染色体,看看是否遗传给了孩子,还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要注意的是,女性在备孕期间要积极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要遵照医嘱服用叶酸,防止胎儿神经管畸形。

1个回答

宝宝染色体异常

宝宝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一、女性年龄大,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子的质量不断变差,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就逐渐升高。二、遗传因素,父母双方属于染色体异常携带者,或者父母双方之一是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会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三、化学因素,女性在备孕或者怀孕期间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气体,长期处在有辐射的环境中,也会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四、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者恶性肿瘤。五、自身免疫因素等。因此建议夫妻双方在备孕前要到医院系统检查,完善各项孕前检查,以利优生优育。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您早日康复!

1个回答

染色体异常引起生化

胚胎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引起生化妊娠。生化妊娠又叫月经前流产、隐性流产,主要是由于受精卵着床不成功造成的。发生生化妊娠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胚胎质量差、染色体异常等导致的。而且孕妇如果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发育异常等,也可能会发生生化妊娠。如果多次出现生化妊娠的情况,需要夫妻俩都检查一下染色体。

1个回答

染色体异常能否治疗

出现染色体异常的现象是无法进行治疗的,目前在全国范围之内也是没有什么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比较新兴的基因编辑,仍然只是处于实验室研究以及动物操作阶段,离人体应用很远。出现染色体异常时只能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无法针对染色体异常的病因进行治疗。一般出现染色体异常需要到医院检查预防。

1个回答

染色体异常是怎么回事吗

通常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排列位置的异常所导致。最常见的是先天愚型,染色体异常的孩子表情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先天性心脏病等。所以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的人,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耳聋,全身性白化病等,也不宜生育。因为这些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1个回答

染色体能查出弱智吗

染色体检查,可以检查出有遗传代谢性的疾病,有染色体异常的弱智。可使大脑缺氧引起的脑瘫、弱智,通过染色体检查,检查不出来。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且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染色体在形态结构或数量上的异常被称为染色体异常,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为染色体病。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