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肥胖

>

别让孩子变成小胖墩再减肥

别让孩子变成小胖墩再减肥

  肥胖儿童日益增加,特别是3-6岁学龄前儿童肥胖,已成为当今家庭和社会关注并担扰的问题。有关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治疗关键在于控制饮食。因此,常给肥胖儿童摄食健康食物,将会大有裨益。

  在所有的胖孩子中,只有5%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而其他孩子大多是由于进食过量造成的单纯性肥胖。

  你的孩子超重了吗?

  小儿体重计算公式(千克):

  1-3个月:出生体重十月龄×0.7(千克)

  4-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0.6(千克)

  7-12个月:出生体重+月龄×0.5(千克)

  1-6岁:年龄×2+8(千克)

  一般超过10%即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胖?

  1、孩子遗传了父母的饮食习惯

  现代父母只生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宝,父母总是要给孩子最好的,在饮食上更是只要孩子爱吃就好。胖宝宝的产生跟父母及家庭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

  2、缺不缺都补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营养素缺乏,所以在正常饮食之外经常大量给孩子补充各类营养素,从而造成孩子营养过剩。而实际上,只要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膳食平衡,基本上就能保证每天所必须的营养。

  3、用牛奶果汁代替水

  在喂奶与辅食的转换时期,有些父母因为没有处理好孩子不习惯喝水的问题,因而养成还以牛奶或果汁代替喝水的习惯。父母可能还沾沾自喜,自以为孩子的营养会比较好,却不知果汁中的高糖分,也是容易造成儿童肥胖的原因。

  4、常吃洋快餐,食入高热量的食品

  父母为了怕孩子吃得不够,或是怕他哭闹,总会准备一些饼干、薯片、油炸品、甜味饮料等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来塞嘴巴,有的甚至用点心、糖果等零食取代正餐。但是这些食物除了热量高之外,通常还带有重口味,因此很容易养成孩子吃零食及重口味的习惯。这样长期下去,会造成不必要的脂肪堆积。

  5、活动量太少

  而今,尤其在城市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活动场地比较有限,加之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发生磕碰,所以,尽量对孩子的活动加以限制,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孩子室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另外,调查显示,在我国儿童当中,长时间看电视的比例已经高达12.7%。这也是我们的小胖子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6、隔代喂养

  很多年轻父母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隔辈喂养,很多老人都觉得能吃是福,胖孩子身体好,所以从小就让孩子食用大量的食物。

  肥胖给小孩造成的影响

  1、儿童肥胖会延续至青少年及成人

  2、体态不佳

  3、高血脂、高尿酸

  4、心血管疾病高危险群

  5、呼吸不顺

  6、心理和人格压力

  胖孩子饮食的建议

  1、尽可能自己做着吃

  如今,为了节约时间,人们更喜欢在外面就餐,或直接购买半成品或成品食物。此类食物一般热量及脂肪含量较高,在制作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营养素流失,从而易造成人体营养素不足或营养过剩。所以,我们提倡有规律的家庭饮食,一天三餐中,争取能有两餐在家解决,从而既能让孩子们更多地享受愉快的进餐氛围,也能改善其健康状况。

  2、吃饭要定时、定量

  一天三餐或四餐的时间要相对固定,进食量也要相对固定。早餐一定要吃好、吃饱,并摄入一定的新鲜果蔬,食入的总热量应为一天的30%。同时适度减少晚餐的进食量,如孩子睡前有饥饿感时,可让其喝一杯鲜牛奶,这样既不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又有助于孩子的睡眠。

  3、替换零食种类

  对于已经习惯吃零食的孩子,可将其常吃的糖果、巧克力、口香糖、汽水、蜜饯等高糖、高热量的点心、零食更换成牛奶、酸奶、水果等低脂高纤维类食品,同时减少其饮料的摄入量。口渴时尽量选择白开水,因为白开水才是人体最健康、最经济的水分来源。

  4、烹调口味尽量清淡

  食物烹制时,尽量少加入刺激性调味品,食物宜采用蒸、煮或凉拌的方式烹调,让宝宝减少食用油的摄入。

  5、放慢进食速度

  细嚼慢咽有助于孩子细细品味食物,并提高对饥饿的忍耐性和食欲敏感性,找到吃饭的自然停止点,避免饮食过量。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比如我们比一比谁咀嚼的时间更长,来培养宝宝细嚼慢咽的习惯。

  6、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

  有些妈妈认为小宝宝减肥要先从主食减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主食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会转化成糖分,可以供给大脑发育的需要。每餐的主食只要不超标就可以。最好从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入手。有些妈妈认为,让宝宝少吃肥肉就可以了,当宝宝吃瘦肉的时候会丝毫不加以控制。实际上,100克瘦猪肉含蛋白质16.7克,而含脂肪却达28.8克。所以,瘦猪肉其实并不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瘦猪肉吃得太多,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也会大大增加。

  7、每餐必有汤或粥

  先吃些蔬菜,再喝汤,最后吃主食。要让孩子养成每餐必有粥或汤的习惯。饭前喝汤不仅可以促进消化吸收,还可以有一种铺垫的作用。

  推荐给胖孩子的健康食谱

  1、虾米白菜

  原料:干虾米10克、白菜200克、植物油10克、酱油10克、食盐3克、味精少许

  制作:先将干虾米用温水浸泡发好,再将白菜洗净,切成约3厘米的段.,随后将油锅烧热,白菜炒至半熟,再将发好的虾米,食盐味精放入,稍加清水,盖上锅盖烧透即可

  功效:虾米白菜具有补肾,利肠胃等功效,尤其适合于肥胖儿童经常食用

  2、黄瓜拌肉丝

  原料:鲜嫩黄瓜750克、瘦猪肉100克、当归3克、白糖50克、醋30克、食盐2克、生姜10克、菜油50克

  制作:先将黄瓜洗净削去两头,切成3厘米长的瓜段,再切成粗丝,生姜洗净切成细丝,当归洗净切成片,猪肉洗净后先用开水煮熟,捞出待凉后再切成丝,然后把肉丝黄瓜丝放入盘内,加上白糖醋姜丝食盐拌匀,另将锅置火上加入清油,侥至八成熟时下入当归片,待浸出香味时拣出当归不用,再将油倒在瓜丝上拌匀即可

  功效:黄瓜拌肉丝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利湿之功效,肥胖儿食之,不仅减肥亦可红润肌肤

  3、蜜饯山楂

  原料:生山楂500克、蜂蜜250克

  制作:先去除山楂的果柄及果核,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至七成熟烂(或水将耗尽)时,加人蜂蜜再,以小火煎煮至熟透,收汁即可,待冷却后放入瓶内贮存备用,每日服数次

  功效:蜜饯山楂能消除脂肪,并具有补虚,活血化瘀等功效,对肥胖症有一定疗效

  4、盐渍三皮

  原料:西瓜皮200克刮去蜡质外皮洗净、冬瓜皮300克刮去绒毛外皮洗净、黄瓜400克去除瓜瓤亦洗净、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将三皮切成条块状,置于容器中,用食盐,味精腌渍12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西瓜皮,冬瓜皮,黄瓜皮均有清热利湿畅通之作用,将三味同用,可共奏利湿减肥协同之效,对小便不利,四肢水肿者尤其有效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要是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的专家会为您做详细的介绍,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小儿肥胖在线咨询

更多

小儿肥胖?需要减肥吗?

小孩子胖许多,不要太过的忧心,也不需要有意的去实施节食,而且孩子的这个个子和体重稍微有一些胖了,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要留意压制几下,留意不要给孩子吃过多的甜食,零食,垃圾食品以及高热量的食物,抱括薯条汉堡包,鸡腿,这样的食物对身体是没什么好处的,还是要少吃许多,而且容易发胖。特别声明适当的要让孩子运动,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健康的饮食最重要。

1个回答

小儿肥胖通气不良怎么办?

孩子过胖就会致使呼吸道狭窄,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呛水的情况,严重会致使孩子再次出现哮喘。平时必须压制孩子的饮食,不要吃许多高脂肪,高蛋白,油腻油炸类的食物,适当的实施体育运动,能有效的增加脂肪的堆叠。平时多喝水,多吃许多新鲜的水果蔬菜,消化身体维生素能有效的减低体重环节呼吸困难的症状。需要声明注意要增强抵抗力,多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适当的给孩子做做按摩。

1个回答

小儿肥胖型生殖无能综合征注意什么啊?

你好,小儿肥胖性愚昧昏庸综合症,需要有留意的事项是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还是要办到饮食的营养全面均衡,不要缺肉,少吃许多零食,而且要办到荤素配搭,好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建议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有关的救治特别声明让孩子少食多餐,让孩子有个正确的作息时间,不要剧烈运动。

1个回答

小儿肥胖看什么科

可以到医院的小儿内科或者是消化内科去做有关的仔细检查,或者是救治都是可以的,孩子的肥胖绝大多数是因为在饮食方面不加压制所引发的,所以说还是要在饮食方面实施有关的压制,要办到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特别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没饥饱感的,所以说可能会越吃越想吃,把胃给撑大了。特别声明适当的带孩子走一些户外运动,多带孩子晒太阳。

1个回答

小儿肥胖的推拿方法

加减取穴手法,有补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拿腹部、捏脊,对于肥胖,除了灵活运用针灸手法以外,要留意平时压制饮食摄入量,饮食要留意营养配搭平衡,可以适当的多吃许多蛋白和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另外,平时也要增强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节食,还能增加身体素质。需要声明注意孩子这种情况应该慢慢的调养,找到适合的方案,及时的治疗。

1个回答

发生幼儿肥胖会发生什么临床症状

如果孩子确实患上了肥胖症,那么其首发症状就是体重突然增加,还能看到孩子吃饭的时候只吃肉不吃蔬菜,并且孩子运动的时候流汗多,身体乏力,而且你能看到孩子四肢比较粗壮,而且臀部跟胳膊最明显,还有就是孩子肥胖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孩子方面比如说在跟其他孩子交流的时候会出现消极的情况,如果孩子的有配胖症的情况,那么还是建议家长不要耽误了,尽早带孩子去治疗。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