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中医
作者: 北京刘家窑中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5-05-18 09:25:20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多与心脏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在中医理论中,心绞痛通常被归类为“胸痹”或“真心痛”的范畴。其主要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有时可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从中医的角度对心绞痛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病因与病理机制
中医认为,心绞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寒邪侵袭和年老体虚等。具体来说: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绪波动如忧思、愤怒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造成胸阳不振,出现胸闷疼痛的症状。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痰湿内生,阻滞经络,使气血运行受阻。
寒邪侵袭:外界寒冷之气侵入人体,可导致血脉收缩,血行不畅,从而引发心绞痛。
年老体虚: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正气逐渐衰弱,尤其是心肾两脏的功能减退,易出现气血亏虚、阴阳失衡的情况,进一步诱发本病。
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心绞痛分为不同的证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气滞血瘀型
症状:胸痛固定,痛处拒按,情绪波动时加重,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2. 寒凝心脉型
症状:胸痛遇冷加剧,得温缓解,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常用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3. 痰浊闭阻型
症状:胸闷重而痛轻,形体肥胖,痰多,苔腻,脉滑。
治法:豁痰开窍,理气宽胸。
常用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4. 气阴两虚型
症状:胸痛隐隐,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饮食调养与生活指导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例如:
饮食方面: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保持清淡饮食。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其他辅助疗法
除了中药内服外,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手段用于心绞痛的治疗。例如,针刺内关、膻中、神阙等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缓解胸痛症状。
心绞痛的治疗应结合个体差异,注重整体调理。同时,患者需密切配合医生,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