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心绞痛
作者: 北京刘家窑中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5-05-26 14:50:37
心绞痛是中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属于“胸痹”范畴。根据中医理论,心绞痛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因病机
心绞痛的形成多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中医认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寒邪侵袭或年老体虚等因素均可导致心脉瘀阻,从而引发胸闷、胸痛等症状。具体来说: 1. 情志内伤:长期忧思恼怒,可使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气血运行。 2. 寒邪侵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导致血脉凝滞。 3.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痰浊内生,阻滞心脉。 4. 年老体虚: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二、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体质差异,心绞痛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 气滞血瘀型:患者胸痛如刺,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弦涩。此类型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受阻。 2. 寒凝心脉型:胸痛遇冷加重,得温缓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此类型多因寒邪侵袭所致。 3. 痰浊闭阻型:胸闷重而痛轻,形体肥胖,痰多,舌苔腻,脉滑。此类型常与饮食不当有关。 4. 气阴两虚型:胸痛隐隐,气短乏力,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此类型多见于久病体弱者。
三、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心绞痛注重整体调节,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核心原则,同时兼顾调补脏腑功能。
(一)中药治疗
气滞血瘀型:选用丹参饮加减,方中丹参、川芎、赤芍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寒凝心脉型:可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中当归、桂枝、细辛等药物能够温经散寒。
痰浊闭阻型: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方中瓜蒌、薤白、半夏等药物有助于化痰宽胸。
气阴两虚型:应用生脉散加减,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药物可益气养阴。
(二)针灸疗法
针灸在治疗心绞痛方面也有显著效果。常用穴位包括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行气活血、舒缓疼痛的作用。
(三)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作为辅助手段,重点按揉膻中、内关等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胸闷胸痛症状。
(四)饮食调理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可适当食用山楂、莲子、百合等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
(五)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舒畅对心绞痛的防治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放松身心,减少情绪波动对心脏的影响。
四、预防与保健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变化。
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中医治疗心绞痛强调辨证论治,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