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乙肝

>

慢性乙肝的饮食和保健

慢性乙肝的饮食和保健

  慢性乙肝在初期尽管对肝脏有损害但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因而导致很多人没有发现自己患有慢性乙肝疾病。由于肝脏代偿能力逐渐变差,一旦出现肝炎活动,就极易出现黄疸、腹水、出血、昏迷、尿少等严重后果。乙肝病毒携带者中,50%~75%的人有活动性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估计5年中从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20%;从代偿性肝硬化到肝脏失代偿为20%~23%;从代偿性肝硬化到肝癌为6%~15%。因此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及护理。

  【饮食】

  1、选用新鲜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慎用食品添加剂,杜绝霉变(如发霉花生,大米)及各种腐败变质食品。

  2、宜用蒸、煮、烩、炖、氽、炒等烹调方法,不宜吃炸、煎、熏、烤食品。

  3、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吃饭八成饱较好。一日三餐外,适量加餐。

  4、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5、海产品要鲜活,无变质、无污染;清洗干净,彻底加热;适量,不宜太多。

  6、药膳进补,因人而异。药分寒、热、温、凉,不同体质的人其进补的方式不一样,在不了解药性及病人的体质的情况下,中药进补还需慎重。

  7、戒烟戒酒。

  【护理】

  1、慢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管理

  首先慢乙肝患者如果不接受长期管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目前研究结果提示在西方国家乙肝相关的肝癌发生率约为20%,而在国内这样的HBV高流行区HBV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发生主要原因占60%-90%。

  国内台湾学者对一组HBV感染者进行1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这些患者在不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300拷贝/ml者,发生肝硬化的比例为4.5%,HBV DNA≥10E6拷贝/ml者肝硬化发生率36.2%,HBV DNA水平介于300拷贝和10E4拷贝之间者,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HBV DNA水平低于300拷贝者。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慢性HBV感染者需要接受长期管理。

  2、长期管理的内容

  作为一个HBV慢性感染者需要接受的长期管理内容包括几个方面: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相关的疗效评价和耐药等毒副作用检测、定期随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对于HBV慢性感染者无论是处于免疫耐受(病毒携带)期还是免疫清除期(肝炎活动期)也或者是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和再复制期都需要接受长期管理。

  3、坚持长期有效管理的收益

  只要处理好一下四个关键环节慢乙肝患者就可获得长期效益。合理选药、按时服药、规律随访、生活规律。

  慢性乙肝还会并发其它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脂肪肝、慢性乙肝后高胆红素血症等,进一步加重身体健康负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所以得了乙肝一定要及时的治疗,目前治疗乙肝较好的方法是活能克毒快速转阴疗法,能够有效的清除乙肝病毒,阻止病情恶化,逆转肝纤维化。慢性乙肝虽然危害大,但是慢性乙肝的治愈是有希望的,所以请大家不要担心,放平心态。

乙肝在线咨询

更多

乙肝一起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不会通过一起吃饭传播。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中的共餐并不会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具体来说,乙肝病毒无法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即使与乙肝患者共同进餐,也不会感染乙肝。在...

1个回答

乙肝患者可以结婚生孩子吗

乙肝患者可以结婚生孩子。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对于乙肝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传染风险,保障家庭幸福。在结婚方面,乙肝患者应向...

1个回答

乙肝患者,已经转阴了怎么治疗

乙肝患者在检测结果转阴后,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和定期随访。乙肝病毒(HBV)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表面抗原(HBsAg)转阴,体内仍可能存在病毒复制或潜在的复发风险。因此,建议患者继续遵循医生的指导...

1个回答

乙肝跟梅毒哪个严重

乙肝和梅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它们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感染阶段、个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参考的医疗机构:名称级别科室新疆医科大学第五医院三甲肝病科、肿瘤科南方医科大学南...

1个回答

小3阳能治好得好吗

小三阳,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三项指标阳性。对于小三阳的治疗,能否完全治愈取决...

1个回答

乙肝能遗传给下一代吗

乙肝并不是一种遗传病,但它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有可能被感染。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现代医学提供了有效的措施。例如,孕妇可以在怀孕期间接受乙肝病毒筛查,如果检测结...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